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

答某兄:



「浮雲一別後,流水十年間」(韋應物:淮上喜會梁川故人)

「江流石不轉,遺恨失吞吳」(杜甫:八陣圖)

「風鳴兩岸葉,月照一孤舟」(孟浩然: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)

「悵望千秋一灑淚,蕭條異代不同時」(杜甫:詠懷古跡)

「朝罷須裁五色詔,珮聲歸到鳳池頭」(王維: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)。

依據學者張夢機、黃永武的說法:出句用下三仄者,對句可不救之,如此亦屬合律。 

卞思疏懶,前既有多首古人詩可供借鏡(尤其公認於詩律講究極細的杜甫),後又有張夢機、黃永武兩位當代名家的說法可支持,所以就放任自己的懶性,對下三仄,通常是不避的。 

謝謝熱心!




3 則留言:

  1. 文以載道,
    詩以舒情,
    何必自捆手腳?
    引起讀者共鳴比平仄格律重要?

    [版主回覆12/29/2012 03:59:23]倒也不能這麼說啦~
    平仄格律是近體詩之所以成為一種文學型式的主要特色之所在。
    如果喜歡這種文學型式、想要創作這種文學型式,那麼這個基礎架構當然要把持,否則只能說是五個字或七個字寫成的四句話或八句話而已,不能稱其為五言絕句、五言律詩或者七言絕句、七言律詩。
    我在寫作時也會盡量遵守格律,只不過有某些格律規矩,似乎是今人標舉的,查核古人作品,發現並沒有那麼絕對,這類的規矩既然尚無定論,我就自動省事,不拿來實踐了。呵呵~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古人之作 未必全對
    又或許當時要求並未嚴謹所致
    既然是 病 
    就須避免犯之

    詩人有將正確之作品留予後代之責任
    豈可 遺「錯」萬年
    請恕直言
     
     
     
    [版主回覆12/29/2012 13:56:03]既然下三仄亦屬合律,那就不是錯,何來遺錯萬年之說?
    簡單地說,從古人作品與近代名家意見總結,我不認為下三仄是病,所以我不覺得有避之的必要。
     
     
     

    回覆刪除
  3. 現今大都詩人皆有共識 即:下三平 下三仄 是病
    豈是幾個所謂名家說了算
    古代名詩人之作 若 不合格律或有毛病者 本人不屑一顧
    何況是 現代名家 
     
    [版主回覆12/29/2012 19:15:27]避下三平和孤平,這是共識。
    下三仄?沒看到有那麼大共識。
    上列古代詩人及所作名句,我很欣賞很尊重很珍惜,不敢不屑。
    現代名家,張夢機老師,兼領創作與學術兩領域,堪稱巨擘,古典詩界無人不知。我跟著請教多年,只是自己一直沒達到老師的期待,不敢自稱他老人家的學生,但對老師的尊重,則不敢稍減。
    黃永武老師,出版多本學詩賞詩與創作的書籍,對許多入門學子都有極高指導價值,我讀他書,受益良多,也不敢稍有不重。
    看來你我對詩學態度不同,多談無益,請不用再來,謝謝!
     
     

    回覆刪除